「慈濟人稱貧戶為『感恩戶』,並非要對方感恩慈濟的幫助;而是慈 濟人感恩對方示現貧、病、殘,使人警惕世間無常,從而知足惜福。 付出的同時要『感恩』,才能真誠地去疼惜苦難人。」
上人親自帶領慈濟人走訪社會暗角,關懷貧病,奠定了以「親 耳、親眼、親手、親腳」的訪視模式,以及「走在最前,做到最 後」的精神,輔導直到案家能自立或往生為止,成為了慈濟慈善 志業的準則。
自1987年起,慈濟進入乏人問津的療養院,關懷貧病孤老;為 清寒家庭提供急難救助或長期補助;另與醫院、學校、社福組織 及監獄合作,援助所轉介的個案。
世代更迭、社會變遷,為慈善工作帶來了新挑戰,也鞭策著慈濟 持續貼近社會脈動,從社會暗角中體認到新的需求。
在慈濟香港聯絡處於1993年8月正式成立之前,香港的慈濟人已 開展慈善工作。第一個關懷個案起於1992年11月,志工用真誠 膚慰關懷一位下半身癱瘓、被親人冷落,又遇人不淑遭遺棄的劉 女士,直至2002年3月她因病往生。
自此居家關懷個案後,香港慈濟人在本地慈善的腳步,漸次擴展至機構關懷,包括護老院、醫院、療養院、盲人院、弱智兒童學校。2008年香港受全球金融風暴波及,不少家庭陷入經濟困境,慈濟隔年啟動新芽補助金計畫,主動邀請學校提供名單,為清寒學子補助餐食費和交通費。
慈濟的慈善工作是「追蹤救濟、長期關懷」。經初訪、評估、研討、 開案後,訪視員每月家訪關懷,每三個月上門複查,尚缺援助的就補 足,或媒合其他社會資源,已能自立的就輔導結案。 透過實地走訪、 用心關懷、節慶聚會,訪視員施予長期生活照顧及心靈膚慰,讓弱勢 家庭回歸生活正軌。
訪視員大多是無償付出的志工,遍布在全島各個角落,秉持上人「慈 悲等觀」的教誨,起救難利人之行。 無論是打點餐食、發放物資、居 家打掃或修繕房屋,訪視員如同家人般的陪伴,在在讓受助者感受到 社會的溫暖有情,願意打開心門,信任相待。 在訪視員的啟發和引導 下,很多受助者更瞭解到「能付出才是真富有」,樂於以自己的一分 力量回饋付出,成為助人的人。
如今世間災難頻頻,香港居於風調雨順的福地,在全球慈濟啟動賑災 行動時,香港慈濟人也走上街頭,向民眾募心募款,匯聚善念福緣, 期待以超越國界的大愛長情,福澤世間。